第36届东京电影节获奖名单,万玛才旦《雪豹》获最佳影片
第3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奖名单公布,万玛才旦导演的《雪豹》摘得最佳影片奖,高朋导演的长片首作《老枪》获最佳艺术贡献奖,日本导演岸善幸凭借《正欲》获得最佳导演,本片同时也拿到了观众选择奖。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颁给了《玛利亚》。具体获奖名单和电影节综述如下:
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
《雪豹》
万玛才旦
(中国)
评审团特别奖
《柔道场》
盖·纳蒂弗/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
(美国/格鲁吉亚)
最佳导演
岸善幸
《正欲》
(日本)
最佳女演员
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
《柔道场》
(美国/格鲁吉亚)
最佳男演员
雅思那·米塔马斯
《罗哈娜》
(伊朗)
最佳艺术贡献奖
《老枪》
高朋
(中国)
观众选择奖
《正欲》
岸善幸
(日本)
黑泽明奖
顾晓刚(中国)
莫莉·苏亚(印尼)
电影节综述
东京国际电影节空间漫游记
作者:Eric
A Film and Family Person
今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主视觉海报是夜色下的银座城市景观。银座的楼宇灯火通明,高楼下的火车站台川流不息,黑暗中的光构成城市的形状和线条。两位电影人奥田瑛二和安藤桃子在画面的前景里,这对父女致敬小津安二郎代表作《东京物语》的经典电影画面,巨大的城市空间就此化身成为一个电影的空间。
东京国际电影节主视觉海报
这张海报出现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会场的各个角落。在有乐町人群拥挤的车站前,巨大的海报成为路人驻足的焦点;在日比谷的高层建筑下,海报的背后支起露天展映的大屏幕。数十家电影院散布在这个热闹的街区里,有的位于地下,有的在高楼上,有的在繁华的主街上,有的在隐蔽的小巷里。观众要穿过银座拥挤的人群,乘电梯而上,或进入地下,然后找到电影院的入口,获取进入电影空间的通道。如果城市是一个物理的三维空间,那电影节就为这个三维空间增加了无数的维度。
东京国际电影节现场图 Photo by Eric
正如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官方陈述所言,它某种程度上想打造一个电影世界里的银座。它既是文化艺术的,也是商业娱乐的;它既是属于东京的,更希望是属于世界的;它力图吸引本土的人气,更希望招揽全日本及世界各地的电影游客。这种野心体现在电影节的影片选择和单元设置上。开幕式电影《完美的日子》是世界级艺术导演维姆文德斯所讲述的普通日本人的故事;而闭幕电影则选取了日本本土制造全球流行的经典IP哥斯拉,同时为接下来的国内上映造势。在单元设置上,主竞赛入围的十五部影片体现了多样的地域性,World Focus单元和Gala Selection单元收揽了在国际电影节之间流通的口碑作品,Asian Future单元重在挖掘在亚洲地缘内的新兴导演,Nippon Cinema Now单元定位在推介日本本土的新潮电影力量。
《完美的日子》剧照
在具有世界性的东京电影节地图里,华语片成为了今年最为令人瞩目的版图之一。在电影节之前,组委会宣布顾晓刚导演获得黑泽明奖,张艺谋导演获得终身成就奖,这似乎为入围多个单元的华语片打了一通广告。华语片序列内部则呈现出了多元的风格和类型,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丰富的地域景观上。
张艺谋获奖现场图
入围主竞赛的三部华语影片分别呈现了中国三个不同的地理文化空间:东北、青藏和杭州。《老枪》的故事设定在1990年代的东北小城,一个正在走向解体的矿厂。影片延续了近十几年来中国电影形成的东北城市废墟美学——荒废沉默的车间,阴冷幽暗的街道,和正在入侵城市中心的霓虹灯。影片的核心故事是人们因生活无法得到保障而在工厂偷窃,在即将轰然倒下的“大厦”中取得最后一笔利益。“偷窃”在时代转型的大背景里具有了多重含义:它既是集体经济内部瓦解的病灶,也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声;它既是法律之外的犯罪行为,也成为绝境之中梁山好汉的英雄主义。影片整体充满了犯罪/黑帮类型片的典型“男性”表演,但这也似乎成为男性群像在那个‘被阉割’时代下的最后表演和反抗。
《老枪》剧照
导演万玛才旦的作品《雪豹》一如既往聚焦于青藏高原的土地上。电影通过开篇的公路带领观众进入了青藏高原的腹地,电影镜头一方面通过追踪在原野中自由运动的雪豹展现了高原的粗旷壮美,也同时通过一只被限制行动的雪豹将广大的空间浓缩成一个冲突的社会舞台。不同的人物轮番登场,牧民,记者,僧侣,官员,警察,每一类人代表着理解这片土地的不同角度:是尊重当地人的生存生产空间,还是作为环境保护区被生态化,抑或是成为被镜头拍摄的美学客体?其中不可调和的剧情矛盾表现着这片土地的内在冲突,这或许也是导演万玛才旦一直探寻的问题之一。结尾处雪豹消失在银幕上,某种程度上像一场谢幕,让人唏嘘。
《雪豹》剧照
如果前两部电影都将具体的地域性作为其视听语言的依据,顾晓刚导演的新作《草木人间》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这一点。这部电影是本届电影节的最大热门之一,媒体首映场例外地座无虚席。其处女作《春江水暖》在日本和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极大的认可,而如何延续“山水图”的创作概念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如果说在前作里最动人的部分是富阳小城的地貌和人情,而这一部里无论是茶山还是西湖的空间似乎成为了装饰性的符号,封闭的令人窒息的传销空间成为了电影的主体。导演尝试做双重的命题创作,除了山水图的题目外,还有传统故事“目莲救母“的叙事框架。这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成立的嵌套:用地狱的逻辑来拍传销组织,用儿子只身闯入传销组织来方式来表现救母,用佛教的逻辑来拍最后的救赎和重生。但这个极具伦理规劝意义的神怪故事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空间里成立?在山水图和目莲救母双重命题的撕裂下,地貌和人情成为了浮光掠影。
《草木人间》剧照
在入围其他单元的华语片里,我们同样看到了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化地貌。《梅的日日夜夜》聚焦于上海的边缘地带,镜头记录了被边缘化的老年人如何在大都市里寻找、创造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愿人长久》则关注在香港定居的内地人,香港,内地(湖南),海外(日本)三个空间的切换表达了对身份归属问题的讨论。《年少日记》从一个楼顶边缘的危险空间开场,进而呈现了一个直面家庭记忆深渊的故事。
《但愿人长久》剧照
华语片带领观众置身于中国的某个地域去观察审视,而日语片也提供了一种路径,让我们得以深入到日本文化景观的内里。Nippon Cinema Now单元的《The Making of a Japanese/小学校~それは小さな社会~》聚焦日本的小学教育现场,同步记录了某小学一年生和六年生的成长历程。影片潜在地给观众提供一个开放的批评视角:行之有效的教育是否也是规训的过程?日本国民对规则的遵守,对集体的强调,对清洁的苛求,对人的同质化要求,其实是在教育系统中被反复训练出来的。
《小学校~それは小さな社会~》剧照
入围主竞赛单元的《正欲》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日本社会里规则、常态的反思。这部电影将视线转向城市公共空间里被隐藏的地带——欲望,讨论在异性恋霸权之外还有哪些存在的可能性。电影一方面呈现了代表秩序的公务员背后的支离破碎的主流家庭形式;一方面描述了少数群体如何在社会的边缘空间构建具有生命力的家庭关系和社群关系。在两者的对峙和对话中,影片创造了介于主流/少数,法理/情理,私人/公共之间的流动空间。
《正欲》剧照
东京国际电影节除了表达对本土及亚洲地缘的重点关注之外,也力图构建更具有全球性的跨文化的电影图景。在主竞赛单元,《天空/ Воздух/Air》展现了在二战历史中少为人知的女飞行员的故事,电影里的战场空间与当下正在发生的俄乌战争构成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互文。《殖民者/The Settlers》构建了南美大陆的殖民史的迷宫。正如一场发生在雾中的屠杀,复杂多变的权力关系提出了诸如什么是野蛮,什么是文明,国家的概念如何形成等议题。《波斯语版/The Persian Version》在美国的流行文化的层层包裹中,探寻一个从伊朗移民至美国的大家庭的历史。这些文本在某种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构建了一个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民族议题和身份议题。
《殖民者》剧照
在对具体的政治地理空间关注的同时,东京国际电影节同时囊括了不少抽离了具体的地理坐标、在艺术形式上大胆探索的影片,彰显其电影节的艺术品位。例如主竞赛的阿塞拜疆电影《对鸟的布道/Sermon to the Birds》通过精致的画面和喃喃自语的独白,创造了一个难以在现实中具体定位的抽象空间。日本电影《我们是谁/わたくしどもは。》 摒弃了叙事和人物,用山,田野,隧道、破屋来构建一个死后的空间。这些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很容易让观众陷入一种迷失的状态,观众有时不得不通过进入梦乡或退场的方式来寻找出口。
《我们是谁》剧照
在这一方面,《缆车之恋/Gondola》或许提供了一个良性的尝试。电影发生在某不知名地的缆车上,没有语言对白提供文化空间的坐标。但是电影对缆车这个单一运动的交通工具进行了极致的形式探索。缆绳不再是两条无法交汇的平行线,而成为了连接人们的可能。齿轮的转动也指向电影本身作为技术的机械性,进而传递出一种独特的属于早期电影的浪漫质朴与轻快可爱。
《缆车之恋》剧照
每当从电影院出来汇入银座灯火通明的繁华街道里,我都有一种时空转换带来的失重感和迷失感。这是一个多元的,密集的,折叠的空间。一场场放映就像高楼里亮着灯的窗户,就像十字路口的人群的偶然交汇。在东京国际电影节看电影,就像漫游在银座的城市街头。
深 焦 往 期 内 容